明末最强藩王(穿越明末最强藩王)

明末最强藩王

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大肆残杀功臣。明朝开国的从龙之臣,似乎只有汤和下场不坏,其余的下场都很惨。像徐达、刘伯温等寥寥几位懂得进退之人,仅仅自身被坑而没有祸及后代,已经算是不错的结局。

太子朱标曾劝阻朱元璋不要大杀功臣。朱元璋不理会,只是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扔到地上,冷冷地对儿子说,“你去捡起来!”朱标无从下手,非常为难。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我现在做的,正是帮你清除这些刺!”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太子朱标死在了自己的前头。皇太孙朱允炆接了朱元璋的班,这便是建文帝。建文帝四顾一看,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开国时威望高、能力强的文臣武将,而是自己的血肉至亲--分封在各地的各大藩王。

明末最强藩王

建立帝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削藩,而藩王们也不是吃素的。燕王朱棣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直接和朝廷大军扛上了。由于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影响,这时朝廷方面已无能征善战的将领。而朱棣经常深入蒙古对战,本身有丰富的对敌经验;燕军更是得到了当时战斗力最强的藩王宁王朱权军队的协助。战争的结果,便是叔叔打败了侄儿,朱棣成为了明成祖。

靖难之役中,宁王朱权的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封地在今天的承德、锦州一带。守护着国门前线,因此朱权的军队数量多,战斗力强。朱权本人也很有谋略。在朱元璋的儿子之中,燕王朱棣以善战著称,宁王朱权以善谋著称。建文帝削藩,朝廷最担心的便是这两位藩王谋反。

事实证明朝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后来果然就是这两位联合起兵。不过宁王朱权造反,却不是出自本意。燕王朱棣看中了宁王朱权强大的军队,特别是骑战冠绝天下的朵颜三卫。他采取非常不光彩的手段,胁持弟弟一同造反。并且信誓旦旦地承诺,要是自己最终取得胜利,将和弟弟平分天下。

明末最强藩王

燕王获胜当上了皇帝,向弟弟朱权许下的平分天下的诺言,新任皇帝选择性失忆,完全不提起这茬。这也是人性使然,如同两个好朋友,平常都不分彼此。经常说如果我买彩票中了五百万,一定分你一半。有一天其中的某人真的中了五百万,也只好像朱棣一般选择性失忆了。朱权看着龙椅上威严肃杀的皇帝朱棣,再也不是那个平起平坐的燕王四哥了。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封地换到江南。朱棣心里松了口气,他对朱权说,“天下好的地方,十七弟你随便挑!”

朱权当时不过二十出头,还是太年轻!他提出来想封在苏州。朱棣为难地说,“苏州靠近京城,属于畿内。不合适!”朱权天真的信了,又提出想封在杭州。朱棣又找了理由拒绝。朱权这才回过味来,不再提要求。皇帝对他说,“南昌也是好地方,要不你去南昌吧?”朱权只好很不情愿地到了南昌。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朱权才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变得小心谨慎。他是想低调,可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不久,便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害人,并且诽谤别人。朱棣立即派人秘密调查。估计朱棣也只是想敲打一下朱权,并没有直接将其置于死地的意思。因此这事就不了了之了。但这样一次行动,足以打草惊蛇。朱权从此韬光养晦,以诗书自娱,后来加入了道教。

明末最强藩王

南昌本就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逊真人的故乡,因此南宋时期在南昌西山,形成了道教净明道。净明道以忠教为本,以敬天崇道、济死度生为事,把儒家伦理作为大道之基。净明道重视道德实践,不重视符箓章醮。看来是深受了南宋理学的影响。朱权便是修习净明道法,道号“涵虚”。据说他常与当时道家仙人张三丰、周颠来往。因为朱权多才艺、文化水平很高,他也为道教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洞天秘典》、《太清玉册》、《净明奥论》等。

净明道在修炼方法上,以内丹修炼为本。而内丹的修炼,首先在于调心性。《净明黄素书》上说,“制于妄想,未有不真,是为净明”。只有首先远离各种颠倒梦想,才能够找回真性。朱权在净明道法的修炼过程中,找回了真性,也成功躲过了各种明刀暗箭,最终避免了杀身之祸。

明末最强藩王

有意思的是朱权出家当了道士,后来他的后代子孙著名画家朱耷,即号为“八大山人”的那一位,为了避免满清的迫害,出家当了和尚。朱耷坚决不和满清统治者合作。他曾在作品上写了首诗,其中有一句“朱邸繁华成昔梦”,充满了故国兴亡的感慨。朱耷在画上的签名“八大山人”,采用草书。“八大”连起来好像是个“哭”字,又好像是个“笑”字;“山人”像是一个“之”字。合起来读就是“哭之”或“笑之”。就如同朱耷的祖先朱权,人生的际遇有时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