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来的上一句(接受分手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实)

上大学的时候有两个舍友,性格都比较强势,经常意见不合,后终因一次冲突,两人直至毕业都再没说过话。说起来,宿舍那么小的一个生活场景,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那两位就硬是做到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让人不服不行。

你在类似的场景中用过这句话吗?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形容相互之间不联系、不交流的状况。

但这句话的原意真是表达关系的决裂吗?

老死不相往来的上一句

事实上,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80章,原文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與,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意是:国家很小,人口稀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兵器,但人们并不去使用,百姓爱惜生命不愿意打仗,更不愿意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因此,就算有船只车马,但没人乘坐;就算有盔甲兵器,也没人愿意使用。国内民风简朴,人们过着远古结绳记事的生活。百姓觉得自己的饮食美味可口,衣物顺眼好看,安于现有的居所,在自己的风土人情中怡然自乐。就算是与邻国仅是隔空相望,能互相听到对方领地中的鸡鸣犬吠,但从出生到老死,两国的百姓也彼此不互相往来。

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是不是会想到那个捕鱼的武陵人误入的桃花源?是不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老死不相往来的上一句

桃花深处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乌托邦”——邦土小,人口少,生活资源分配均衡,人均物资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正是老子“圣人之治”理念下的“虚其心,实其腹”、“不争”、“无欲”的理想世界。

但是,老子实际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争据,战乱不断,邦国之间,君臣民众之间,矛盾尖锐,人际关系复杂。因为战乱,百姓不得不四处迁徙,不得不应召入伍,生死听天由命。在那时,即使是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都只是奢望。

因此,在“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景描绘中,老子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实际上表达的是:反对战争,和对简单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是在满足生活所需前提下的知足常乐。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不相往来。是因为懂得知足,所以不贪婪、不攀比、不觊觎他人所有,因而各自相安无事,不会因争权夺利而起纷乱。

老死不相往来的上一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但往往也无法忽略内心中对“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简单生活的向往。生存和发展是必经之路,必须为之不断奋斗和努力,但我们的心灵可以选择栖息在“桃花源”式的理想国度中:当过度膨胀的欲望滋长时,不妨提醒自己“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常乐;当我们深陷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泥沼时,不妨试试“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让心灵远离纷争,得以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