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浓号航母(战舰世界闪击战信浓号航母)

1944年11月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查尔斯·洛克伍德中将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月份。上半月部队不但击沉敌舰数量较少,还损失了几艘非常优秀的潜艇,让他悲伤不已。

不过11月28日夜晚舰队中的射水鱼号将送上一份神秘大礼,足以驱散他心头长久的阴霾。它击沉了一艘排水量高达7.2万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创造了二战史上空前绝后的击沉纪录!

射水鱼号(AGSS-311)

1943年底射水鱼号(AGSS-311)到达珍珠港,加入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它属于巴劳鱵级潜艇,全长95.02米、宽8.31米、水下排水量2450吨,水面/水下最大航速20.25/8.75节,最大续航11000海浬。

装备有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艏6艉4),1门4英寸甲板炮以及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等。乘员81人,军官10人。

这是当时的顶级猎手了,可惜到达战场时间较晚。日军节节败退,潜艇部队已经击沉大量敌军商船和战舰,海面上猎物最多的时候刚刚过去。

所以射水鱼号前四次巡逻都战果寥寥,只在第三次时击沉了一艘1400吨的驱逐舰,击伤了两艘商船。第二次、第四次巡逻甚至都没见到目标,在海上晃悠了四五十天后两手空空地返回基地。

看来它要默默无闻孤苦终老了,可惜日军不答应,一心要将它推上历史舞台,成为光芒闪耀的明星。

第五次巡航前,一个精力充沛且运气极好的年轻人——约瑟夫·恩莱特少校接任了艇长。射水鱼号一生中的贵人从天而降。

恩莱特荣获海军十字勋章

11月11日恩莱特率潜艇开赴东京湾,准备救援轰炸日本后落水的B-29轰炸机组成员。

28日清晨,他们接到电报说当天轰炸任务取消,射水鱼号可以在附近水域酌情自由行动。艇员们都很兴奋,决定向本州海域进发,到更深入日本本土的地方碰碰运气。

晚上20点48分,大鱼来了!雷达官报告在东京湾入口90英里处发现一座岛,呃……一座会移动的大岛。

恩莱特赶紧观察目标,认为是一艘巨型油轮从北向西南行驶,距离24700码,航速20节,并以Z字形航线规避潜艇。他欣喜若狂,决定立即浮上水面以19节航速尾随,并从敌船右舷进入攻击阵位。

一个多小时后,夜空中偶尔露出的月光使能见度达到15000码。恩莱特仔细辨认目标,发现该船有飞行甲板,但又与《舰艇辨识手册》中的日军各型航母不同,于是判断是一艘巨大的新型航空母舰。

另一边阿部俊雄大佐也在航母上紧张指挥,这是信浓号第一次出航,从横须贺海军工厂转移到松山冲泊地,在吴海军工厂进行下一阶段舾装。

它本是大和级战列舰3号舰,日军内部称“110号舰”,准备替代用了快30年的老金刚级战列舰雾岛和榛名号。

它全长266.1米,宽36.3米,满载排水量71890吨,最大航速27节。拥有大和级战列舰的庞大体魄与重型装甲,从飞行甲板到弹药库都做了防御强化,被日军称作“不沉的航空母舰”。

但是1941年底的珍珠港事件打乱了一切,中途岛海战日军一下子损失了4艘主力航母,航空舰队捉襟见肘,大本营只能紧急修改计划,将信浓号变成一艘航空母舰。

信浓号原计划1945年3月完工,现在中途变阵,又要在1944年12月底前完成,后来又进一步提前到10月15日,这下工期就十分紧张了。时间太紧任务太重,一切建造只能从简从快。

军令部不但取消了一系列兵装与舰内装备,居住区没有任何生活用品,连水密试验也没有进行。按照大和级设计者牧野茂海军技术大佐的说法,110号舰就是个“铁棺材”。

建造地点:横须贺6号船坞遗址

就这样紧赶慢赶,10月5日船坞注水110号舰浮了起来。10月8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代表天皇出席了下水仪式,这艘半成品被正式命名为信浓号,配发到横须贺镇守府。

美军空袭愈发频繁,横须贺上空不断有B-29飞过。为躲避轰炸,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大将11月24日电令信浓号和第17驱逐舰队离开横须贺,前往吴海军工厂躲避并装上剩余的武器装备,日期、路线由舰长决定。

于是阿部俊雄召集各军官商议,驱逐舰长们认为要小心潜艇,最好在反潜巡逻机活动的白天航行。

阿部俊雄

但阿部认为日间近海活动的美军机动舰队更可怕,军令部曾表示不派反潜巡逻机,信浓号自己也没有飞机,所以应该夜间走,用高速摆脱潜艇,先向南再向西一口气跑到有飞机、舰艇警戒的丰后水道,再到松山冲。

28日晚上18点30分,舰队从横须贺出发进入外海。浜风在前,矶风在左,雪风在右,把信浓号围在中间。

神遇神死,鬼见鬼愁

19点左右舰队收到微弱的潜艇电波,阿部下令全员警戒。22点浜风号发现前方6000米有两根平行桅杆移动,确信是潜艇无疑,遂冲到3000米处准备攻击。

射水鱼赶紧下潜躲避,一时间紧张得不得了。眼见浜风号要投下炸弹,信浓号却亮起红色信号灯让其返航,以免舰队出现大片防御空当。

阿部也谨慎啊,美军当时已采用狼群战术,阿部担心对方在调虎离山,还有其他潜艇在周围潜伏。

射水鱼号逃过一劫,下面该上场反击了。但它这么一艘孤艇也很难吞下这么大的家伙,更何况还有三艘军舰护航。

恩莱特不敢托大,赶紧向司令部和周边潜艇发出信息:“我们在追踪一艘大型航空母舰,有三艘驱逐舰护航,位置是北纬32度30分、东经137度45分、速度20节。”

都来吃肉啊~可惜附近一艘援军也没有,司令部也帮不上忙,只能喊着口号加油:“继续追踪,乔,希望你能成功!”

这下玩完了,真得独自上场了。恩莱特给自己鼓了鼓劲,决定向这座大山下手。

对方以20节高速航行,射水鱼号本来追不上的。但日军走Z字形反潜航线,一会向左一会向右,直线速度就下降很多。午夜时信浓号又螺旋桨轴过热,速度减到18节,所以射水鱼跑了几个小时居然就追上了,抢先在敌军右前方占领阵地。

凌晨3点13分,恩莱特在目标1280米处怒射6枚鱼雷,连续命中信浓号右舷。日军称击中了4枚,恩莱特表示6枚全中。

鱼雷分成2批,每批3枚,恩莱特打算让后面的鱼雷射进前面鱼雷造成的破洞中以加强破坏。同时为了加快航母侧翻,还设定了比通常更浅的3米航深。

信浓号燃油舱、机械室、三号锅炉间马上被海水灌满。洪水沿着舰内通道蔓延,邻近的一号、七号锅炉间和空压机房也很快被淹没。

信浓号破损位置

阿部俊雄不知道海里有几艘潜艇,信浓号不敢停留,只能倾斜着舰身高速逃跑。日军驱逐舰跑过来投下深水炸弹,艇员们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一刻钟内听了14次大爆仗,然后就安静了。日军撤离,射水鱼号安然无恙。

海水汹涌而入,本来按大和级设计标准,信浓号中一枚鱼雷无须脱离战列,中两枚仍有战斗力,中三枚也不会沉没。

可这次偏偏中了4枚以上,再加上舰体未完工,水密门关不严,1800名补充兵大部分训练不足,既不知道舰内情况,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上工作。

注排水指挥所指挥士兵向左舷注入3000吨海水,企图使舰体恢复平衡。可情况刚有好转注水开关就故障了,最后连指挥所都被淹没,九名军官淹死。

此时此刻,阿部俊雄只能仰天长叹:天欲亡我,为之奈何?

其实阿部也不是庸才,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开战以来作为第8、第10驱逐队司令官参加了巴塘海峡、中途岛、东所罗门群岛、圣克鲁斯等一系列大海战,每次都冲在最前线。

他对信浓号的问题早就心知肚明,接舰仪式上就航海长、内务长等人愤愤地说:“你觉得我能默默接受这么一艘满是未完成漏洞的军舰吗?”

然而军令如山人心叵测,为了让信浓号尽快服役,军令部的参谋们早就在背后传言阿部是胆小鬼。阿部对此只能摇摇头,苦笑着说:“我真的是懦夫吗?”

5点30分,信浓号航速只剩11节。复水器坏了,锅炉无法加注淡水,8点时它完全停止在海面上,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

阿部向基地发信:“0800,本舰倾斜无法航行,请准备拖船。”同时让工厂技术人员集中到飞行甲板转移到驱逐舰上,希望为帝国保留一份珍贵的技术力量。

矶风和浜风号打算用钢缆拖曳,阿部在船头上亲自指挥。然而信浓号实在太大了,两艘小船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移动分毫,反而钢缆爆裂险象环生。

10点25分舰体倾斜达到35度,上甲板泡水,指挥所淹没,信浓号沉没的命运已不可避免。10点37分阿部降下军舰旗,转移天皇照片,下令全员弃舰。

20分钟后,这艘当时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首航仅17小时就翻覆在日本潮岬海东南48千米处。海面上没留下一丝痕迹,一生中只有两张模糊的照片,提醒人们它曾来过。

791名官兵阵亡。阿部也沉没了,和信浓号一起沉入海底,这是日本海军的传统,或许也是他最好的结局。

因为大规模调查很快就开始了,三川军一中将主持的“S事件调查委员会”成了一次大型责任推脱会。高层官员们将沉没原因一股脑推到船员身上,指责他们粗心大意拯救不力,指责阿部的航线有问题。

愤怒的船员无法克制情绪,怒骂造船厂“做出了不堪一击的破船”,军令部“省略气密测试就命令出港”,上级“只派了三艘驱逐舰护卫”。由于阿部已死,其余当事人太多,最终调查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人受到严重处分。

巨舰之殇

射水鱼号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向上级汇报击沉了一艘航空母舰,但具体是哪艘他们也不知道。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虽然美军B-29轰炸机曾拍到过信浓号的照片,但情报部门并没有完全掌握这艘舰的资料。他们对射水鱼号的报告半信半疑,认为那片海域没有航母,可能击沉了一艘巡洋舰吧。

后来破译日本密电时发现了信浓号的名字,才确认有一艘巡洋舰改装的航母被击沉。恩莱特提供了目标草图,上级认定是一艘28000吨的飞鹰级航空母舰,因此授予他海军十字勋章。

二战结束后,美军才从日方资料中得知射水鱼号击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为了补偿这迟到的荣誉,射水鱼号被授予总统集体嘉奖。

舰运即国运,不到半年时间三艘大和级巨舰悉数沉没。日本帝国主义败局已定,什么神兵利刃也无力回天。它们原本有辉煌的前程,最终却只能成为侵略者的陪葬品,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兵凶战危,正义必胜!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