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英语)

在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严重的一个。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沙漠化的程度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对于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显得刻不容缓。

我国是世界上治理沙漠化土地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不仅成功遏制了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态势,而且使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98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出现了首个即将消失的沙漠——毛乌素沙漠,如今它80%的面积已被绿色覆盖。

从牧场到沙漠——毛乌素沙漠的前世今生

毛乌素沙漠又称毛乌素沙地,其原始面积约为4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2个海南岛的大小。因此,毛乌素沙漠与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并称中国四大沙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毛乌素沙漠地处中国西北,位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交界处。这里虽然远离海洋,但气候却并非极端的干旱少雨,因此毛乌素沙漠曾经也是一处水草丰美的牧场。据史料记载,公元5世纪时,匈奴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曾坐落在这里。但由于过度的开垦和放牧,再加上气候变化、战乱频发等因素的影响,自唐代起,这里的土地已经开始沙化;到了明清时期,荒凉的沙漠已将原先美丽的牧场完全替代。

毛乌素沙漠地理位置示意图

毛乌素沙漠的出现与扩大,自古至今都困扰着周边的居民,甚至还曾一度事关国家的安危。

有着“塞上名城”之称的陕西榆林,历史上曾因毛乌素沙漠的扩大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易地搬迁——从秦汉时期的“榆溪塞”,到隋唐时期的“榆林县”,再到明清时期和现今的榆林城,城址的不断南迁正是对沙漠边缘不断向南方扩展的印证,当地人常言的“榆林三迁”的故事也道出了人们在沙漠化的威力面前的困苦与无奈。

榆林镇北台

作为长城过境的边塞重镇,古时的榆林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明长城将沿线最大的军事瞭望台——镇北台设在了榆林。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人们习惯把明长城视为毛乌素沙漠的南部边界。

然而,人造的长城无法抵挡风沙的侵袭。为了不让长城被沙漠掩埋,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项叫做“扒沙”的重大工程——顾名思义,“扒沙”就是清理没及长城的黄沙,朝廷为此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倘若没有“扒沙”,不仅会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而且一旦堆积如山的黄沙淹没了长城,就会给北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带来可乘之机,给中原的华夏民族造成极大的隐患和威胁。

位于昔日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古长城

昔日水草丰茂的牧场变成了苍凉荒芜的沙海,这种沧桑巨变实在令人感到惋惜!然而受限于认知与技术水平,古代的人们面对沙漠化的危机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虽然不能否认他们为了遏制沙漠的扩张所做出的努力,可这些却难以改变越来越多的牧场和良田为沙漠所吞噬的现实。

随着后世的人们对于沙漠化的科学认知不断提高,再加上相关的治沙经验不断成熟完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块困扰世人多年的毛乌素沙漠又渐渐恢复了它原来的样子。

一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攻坚战

毛乌素沙漠的大规模治理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末。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关键在于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是实现防风固沙的最有效途径。

然而在最开始的起步阶段里,治沙工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巨大:沙漠边缘地带流沙成片,一到干燥多风的冬春时节,就会发生破坏性极强的沙尘暴。在沙尘暴和流沙的侵袭过后,为防风固沙而种植的植被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

倘若无法改变“沙进人退”的局面,不仅不能让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从贫困中走出,还会使更多的人陷入贫困。治理毛乌素沙漠,俨然成为一场形势严峻的“攻坚战”。

“我们祖祖辈辈几代人都吃了风沙的亏,受风沙的害,要拔掉穷根,必须先解决沙漠化问题。”“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忘不了过去深受“沙进人退”苦害的日子。

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的石光银,依然记得自己七岁那年的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他和一个玩伴在放牧时突遇沙尘暴,遮天蔽日的风沙把两个弱小的孩子刮到了三十多里以外的地方。三天后,石光银的父亲在内蒙古的牧民家里找到了丢失的儿子,而他的那位玩伴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坚定了石光银后来“跟沙斗争到底”的决心。

石光银

1984年,他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工作,拿出了几乎所有的积蓄,全身心投入到治理风沙、植树造林的事业中。他凭着敢为人先的劲头,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3000亩沙地的合同,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

在这旷日持久的治沙工作中,他不仅团结了自己的众多乡亲,还把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纳入到了治沙的队伍里。三十多年过去了,石光银凭借着这种“愚公精神”,把毛乌素沙漠南缘25万亩的沙地变成了绿地,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集体脱贫。

政府号召治沙,民众自发治沙,一些企业也为治沙出钱出力……这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攻坚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各方团结一心、共同协作,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如今,这片面积比海南岛还大的沙漠基本上看不到流沙的踪影。2020年4月,据陕西省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省的版图中“消失”。

“二次沙化”风险仍需警惕

在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须警惕治理区域出现“二次沙化”的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指出,受气候等因素的限制,毛乌素沙漠已治理的区域仍存在造林质量不高、林木退化严重、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差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受周边地区煤炭资源开采的影响,以及对林草地维护管理的不到位,部分区域林草地防风固沙的功能已经出现严重退化,沙地面积仍有重新扩大的趋势。

治理毛乌素沙漠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多年艰苦奋斗换来的治沙成果需要长期的维持和巩固。在科技水平更为发达的今天,治沙工作需要用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做引领,植树造林也需要改进原先的粗放模式,朝着精准化、高效化的方向转变。同时,人们也需要意识到治沙工作的长期性和长远性,做到珍爱森林、珍爱自然,让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为后世子孙带来更大的财富!

毁林容易造林难。纵观毛乌素沙漠的古今巨变,人类破坏自然的代价是巨大而深远的。只有保护环境、善待自然,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