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炮弹什么意思(每天糖衣炮弹什么意思)

这两个名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把它们放到一起,好似有些危言耸听。而我说,未必。你若不信,且听我往下侃。

何谓“糖衣炮弹”?即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外观很美丽,很诱人,而实质很恶龊,很凶险。它要炸死你,毁灭你。

有一句成语叫“上兵伐谋”,意思是,最上乘的战争手段是用计谋取胜而不是用真刀真枪去拼命。而计谋就包含了使用“糖衣炮弹”。

春秋时期的管仲或许是使用“糖衣炮弹”鼻祖,他用重金购鹿之计,轻轻松松地帮齐国征服了楚国,助力齐桓公拿下了霸主地位。

糖衣炮弹与西方文学奖

毛主席早在建国前夕就意识到“糖衣炮弹”的危险,就警示过共产党人“可能有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远虑并非空穴来风,建国七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中,有多少昔日的英雄倒在了“糖衣炮弹”下面。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传统的“糖衣炮弹”不外乎金钱与美女,而现代的“糖衣炮弹”内容更丰富了,范围更广了,对象更众了,不再囿于权力人物。比如名气、地位,比如“第五纵队”,比如“一颗糖”。

一位中国作家曾在西方人为他颁奖后的答谢词中讲了一个“一颗糖”故事——一个(侵华)日本兵给了一个中国女孩一颗糖,由此,那个中国女孩对日本人感恩戴德了七十多年(刻骨铭心),而与此同时,她全然忘了国仇家恨,好象日本侵略者从未来过中国。而这“一颗糖”还使作家本人也感激涕零,把莫大的国耻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他的感激又“感动”了日本人,终而把一个日本的什么文学奖送给了他。

“一颗糖”就这样收买了人心,你说它是不是具象化了的“糖衣炮弹”?

当一个具有野心的国家无法用武力征服它的敌人时该怎么办?答案是:颜色革命。颜色革命靠什么?各式各样的“糖衣炮弹”。颜色革命从哪里开始?文化战线。因为文化能洗脑,能改变你固有的思想,而且还能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散播开去,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颜色革命,文化领域首当其冲。

那么,我们的文化阵地存不存在来自“糖衣炮弹”的攻击呢?比如“眯眯眼”,比如一些不为社会主义,不为祖国和她的人民唱赞歌的文学作品却获得了各种各样由西方人颁发的奖项。你能拍着胸脯说:它们当中就没有一点“糖衣炮弹”的成份吗?

我想,应该是存在的,因为,你要得那个奖,至少你得按照人家的标准和要求,入那个框,比如,你得离开阶级写虚无缥缈的人性;比如,你得从自己民族的历史中抽走一些什么,改写一些什么,再比如,你得把自己的族人都画成眯眯眼那样的丑陋不堪。

否则,你想都别想。

而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是你做了人家政治谎言的俘虏,你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害了自己,又使自己的民族存在了危险的变数。

我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吧?

其实,清代的龚自珍要比管仲高明、厉害得多,他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人不再坚守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阵地,当一个国家的很多作家纷纷以能获得西方人的奖项为荣,并为此趋之若鹜时,民族危机已经呈现,我们还能那样麻木不仁吗?当俄罗斯的猫和树都成了制裁对象,西方人还值得我们那样信任吗?是的,我们必须有所警觉了,因为人家终究是我们意识形态中的敌人,他们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对我们安好心,因为,他们递给我们的就是那一颗颗糖,因为,颜色革命从来不曾远离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