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哪个市(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哪个市图)

前言: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河南林州),林州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从1436年到1949年,林州出现较大旱灾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人相食5次;新中国成立初年,林州全县550个行政村中需要翻山越岭、远道取水的就有307个。“宁愿苦干、绝不苦熬”,被逼急了的林州人下定决心凿开太行引水进家门。1960年的正月十五,林州人鼓足了“逆天”的勇气,在轰隆隆的开山炮响中迎接新的春天。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林州人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物资短缺,农民自带工具干粮,自制炸药石灰。凿穿青年洞,撬开“老虎嘴”,截留浊漳河,强攻红石崭,为引一渠清水,林州人攻克下一个个天险,甚至81人为此献出生命。10年苦战,林州人削平1250个山头,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终于修通1500公里长的生命长渠,引来“救命水”。

改造山河:红旗渠的故事

70年代初,一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得人们血脉喷张、群情激动。这就是河南林县人民有自己的双手谱出的改造山河的英雄史诗。

改造山河:红旗渠的故事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向往的红旗渠,今天终于不是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面对着改天换地、与大自然搏斗的硕果,心中油然升起敬佩之情:林县人民,在六十年代那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极其贫困的年代,是以怎样一种精神和毅力来完成他们的信念的啊!

改造山河:红旗渠的故事

站在红旗渠岸,前看不见头,后望不到边,抬头是千仞峭壁,低头是万丈深渊,这条飞荡在太行山间的“逆天”长渠,不仅一圆千年吃水梦,改写了林州的命运,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成为林州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发动机”。

红旗渠建成,60多万人口吃上了水,54万亩良田浇上了地。50年来,红旗渠累计引水超过12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600多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7亿公斤。“红旗渠不仅给林州引来了水,也培养出一批技艺娴熟的工匠,磨砺出了最纯粹的匠人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蕾说。80年代,走出太行山务工的10万红旗渠匠人,以他们高超的技艺和不怕苦的精神走遍全国,甚至踏出国门,时至今日,红旗渠建筑队仍然是建筑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对林州来说,红旗渠不仅改变了林州人的生存环境,更给林州人注入了勇气,带来了力量。只要心中装着一个梦,红旗渠精神就能支撑我们干出更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力量。”林州市长王军说。

“当年,为了引来一渠救命水,英雄振臂一呼,群众云集响应;今天,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更需要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人民筑梦的实践中,红旗渠精神必将历久弥新”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动工,至1969年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0多公里;支渠51条,总长500多公里;斗渠290条,总长近700公里;农渠4000多条,总长2488公里。修建红旗渠,参与群众7万人,10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今天红旗渠其中的一段“青年洞”已经建成了一个让人参观的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汇入林州,来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来具体感受一下林县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发挥穷棒子精神把人造天河镶嵌在太行山麓的。

逆来顺受一向是农民的生存准则,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每月只分配三十斤粮食,这对于每天都参加繁重体力活的农民,只能算半饥半饱。同样,当年林县人民饿着肚子开凿红旗渠,艰苦条件可想而知,林县人民的历史遭遇告诉我们,国家只有发展富强,百姓才能过上好生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取的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早已从当年贫穷落后的困境中摆脱了出来,林县人民的血汗历史也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同时,也是我们对今天国家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的借鉴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