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是什么意思(富察皇后越俎代庖是什么意思)

第八篇第14章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会意字,从人从立。本义: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

位的甲骨文写作“立”,从大从一,会一个人站在某一位置上,后加上“人”写成“位”。

在古代,朝堂上群臣站立的位置是按地位不同而有明确规定,所以,位延伸指官职、级别、地位。如“即位”、“在位”等。

后又延伸出人在某一社会领域中所处的职位,等级。如:“岗位”、“学位”。又如《周礼·朝士》:掌外朝之位。

位也有站立的意思,如《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

位也有“居”、“处”等意思,如《公孙龙子》:位其所位焉,正也。

位也指抽象的名份、地位。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某是“梅”的初文,因梅又酸又甜,其味不可名状,引申指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如某人、某事等。后又创一个“梅”字表示果实。

言和某的结合,表示考虑事情的难易,如“深谋远虑”,也指商议,如“与虎谋皮”。也指设法求取,如“谋求”。

谋也可用作名词,表示计谋、谋略,如“足智多谋”。

谋也可以作为善于出谋策划的、有计谋的,如:谋士、谋臣等。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不在那个岗位,就不要干预那个岗位的事情。”

本文和前面一章内容都是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国家、社会服务的道理,前面一章首先讲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思就是要坚持真理,勤奋好学,为报效国家和社会做好准备。

然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要有选择性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不然自己的生命安全无法保障。甚至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助纣为虐的境地。

最后,“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有道,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力量,努力使自己“富且贵”。邦无道如果“富且贵”,那就是在危害国家和社会。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那么,在工作中,该注意什么呢?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智慧。

在《论语》的第十四篇也有孔子的这句话,全文为:“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里多了一句曾子的补充说明:“君子思不出其位”。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要做好份内的事,不应该去干预自己不专业、不内行的事。

孔子认为:首先,人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如果无法胜任,应该让与贤人,不能素位尸餐。

在《论语·季氏》里记载,季氏准备攻打鲁国的附庸国颛臾(zhuān yú),冉有、子路求见孔子出主意。

没想到,孔子却将他二人进行了一通严厉的批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应该尊重专业的、内行的人,不能好为人师,不懂装懂,对他们指手画脚,甚至越俎代庖,强加干涉。

联系现实社会,外行领导内行,非专业指导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真正专业的、内行的人手足无措,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当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孔子曾提出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智慧,令人遗的是,孔子的这句话却被长期误读。

生活中不难看到,当有人向某些人求救时,当社会需要其出来主持公道时,当单位需要其参政议政时,当朋友、组织面临困境需要其伸出援助之手时,这些人想推辞又找不到理由时,就会搬出这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托词,大言不惭地说我不在那个位置上,我为什么要出来负责啊?

其实,这种人的行为就是孔子提出的“四忧”之一:“闻义不能徙。”孔子还曾鄙视这种人说:“见义不为,是为无勇”。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孔子提倡见义勇为,提倡做事要有敬业精神,但不能盲目干涉、指使自己领域之外或者未亲身经历的人和事。

人不在那个岗位上,就不能全面了解那个岗位的情况,所所以要尊重专业的人、内行人,不要自作聪明,好为人师,更不要越俎代庖。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具相传远古时候,在阳城有一位很有才能、很有修养的人,名叫许由。

他在箕山隐居,人们都很敬佩他。当时尧帝想把帝位让给许由,尧帝对他说:“你看,天上的日月已经出来了,这时还不熄灭蜡烛,有必要吗?它的光同日月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天上的及时雨已经降落了,这时还要用人工去灌溉,难道不是徒劳吗?先生很有才华,要是当了帝王,一定会治理好天下。

“如果让我继续古着这个帝位,我心里觉得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吧!”

许由不愿接受帝位,连忙推辞说:“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来代替你,就没有道理了。

“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占一根树枝的地方就行了,鼹鼠在河边饮水,顶多喝满肚子也就够了。我的君主!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呢?

“厨师在祭祀的时候,又做菜,又备酒,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掌管祭祀的人,并不能因为厨师很忙,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丢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菜、备酒,因为他不具备厨师的技能啊。”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说罢,许由就到田间劳动去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越俎代庖”这句成语。越:就是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

主祭的人跨过摆放礼器的桌台,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干预别人所管的事。

当然,如果这个负责祭祀的人闲着没事,看到厨房确实需要帮忙,他出于热心去帮忙,那是应该的。

人不可能“百事通”,总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如果不懂或者有疑惑,应该谦虚求教或者通过各种渠道去取证,切忌信口开河,胡乱点评。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朗读白居易的一首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老师读完之后,小沈括就质疑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为什么山寺桃花才开始盛开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老师和同学们都无法解释得清楚,于是,第二天,沈括决定自己亲自往山里去探索。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沈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山上的气温要低于山下的气温,所以山上春天的到来就会晚于山下,山下的桃花都谢了的时候,而山上的桃花还正在开放。

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南下避难到苏州时,写了一首千古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诗中的落月、啼乌、秋霜、江枫、渔火加上一个无眠的作者,构成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江南秋夜图。

该诗流露出了诗人羇旅天涯的愁苦心情,该诗影响巨大,苏州枫桥镇、寒山寺的名气皆拜它所赐。

该诗还被编入小学教材,甚至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把该诗编入教材。

这样的千古名诗却曾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痛批“乱写”。因为诗中有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符合实际情况。

欧阳修的意思就是只听说“晨钟暮鼓”,哪来的“夜半钟声”?其实除了欧阳修,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原因就是欧阳修和我们都不是当事者,我们无法对当时的情景做出正确的判断。

论语史鉴:工作中,切忌越俎代庖、好为人师!

后来经多人查访,发现姑苏城外的多个寺庙确实与一般寺庙不同,这些寺庙一直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当地把这钟声叫做“分夜钟”。

这样一来,欧阳修的点评显得太过草率了,这一句证明了张继此诗非虚构,而是真的在姑苏城外失眠了。

很多事情只有当事人,或者“在位”的人,才能体会,才能真正的了解实情,其他人不该妄言、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