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中国哪个朝代的人能吃到玉米(玉米的由来)

“历经四百多年传播,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最终在中国扎根下来,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主粮。作为祖先艰苦谋生的留存后裔,又怎能不感谢玉米的功勋和上天的眷顾?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入,使中国人口增长突破了瓶颈。

农业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支柱,一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作物的生产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很多学者认为,在明清之际,正是中国人口大迁移时期,而当时来自美洲大陆的玉米、番薯及马铃薯等作物的传入,是促成中国人口过亿,社会经济发展突破瓶颈的重要原因。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那么玉米、番薯等作物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说起玉米、番薯及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还要从地理大发现说起。在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美洲的粮食作物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先说玉米。玉米原名叫做玉蜀黍,有明确文献记载,玉米是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传入中国的,传入之初各地的名字不统一,一般被叫六谷,即五谷之外的又一种粮食。但很多学者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认为是葡萄牙人传到中国的。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形态特征

一年生高大草本。秆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主轴与总状花序轴及其腋间均被细柔毛;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小穗柄一长一短,分别长1-2毫米及2-4毫米,被细柔毛;两颖近等长,膜质,约具10脉,被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稍短于颖;花药橙黄色;长约5毫米。雌花序被多数宽大的鞘状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孪生,成16-30纵行排列于粗壮之序轴上,两颖等长,宽大,无脉,具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雌蕊具极长而细弱的线形花柱。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一般长5-10毫米,宽略过于其长,胚长为颖果的1/2-2/3。染色体2n=20,40,80 。花果期秋季。 玉米挑选指南

第一,先看叶子。如果是青色的,说明玉米很新鲜;如果发黄发干,说明玉米熟过头了。

第二,轻掐玉米粒。新鲜的玉米,玉米粒水分足,很饱满,用指甲能掐出水。反之,过熟的则会瘪进去。

第三,闻气味。天气热时买玉米,若闻到酸臭味,说明变质了。 在《明史》中,有正德十三年(1518年)佛郎机“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的记载,而佛郎机就是当时明朝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统称。

最开始玉米的名称叫“御麦”,因为是进贡给皇上吃的。而在葡萄牙语中,玉米的发音和麦子接近,所以很多人认为玉米就是那个时候葡萄牙人传入的。但不管怎样,玉米传入中国之初,种植的地区只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因为在中国的东南地区,稻米仍然是主要农作物,所以并不重视玉米的种植。

但到明末时期,玉米的种植就已经扩散到了河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到了清朝初年,东北地区和四川也出现了玉米种植的记载。

玉米种植的传播推广极其迅速,不光在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在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就出现了两次玉米,第三十一回的“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和第三十五回的“玉米面鹅油蒸饼”。这两样点心都是西门庆家宴席所用,丫鬟偷偷拿出来给奶妈吃,可见那时候玉米还是平时不太吃得到的点心。根据统计,到清朝中期,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当时耕地总面积的6%。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甘平无毒,能调中开胃。玉米的花粉、胚芽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玉米黄酮,经常食用玉米制品可延缓人体衰老,增强人的体力和耐力。玉米果糖浆能防止牙龈出血,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功效。将玉米变性淀粉涂于人体烧伤处可使患处不产生疤痕。玉米淀粉还是良好的生产青霉素的培养基。氧化后的玉米右旋糖制成的山梨醇膏,可用于制备抗坏血酸片剂。玉米还有美容瘦身的作用。与大豆、小麦相比,玉米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因而玉米制品越来越受到健身以及减肥人士的青睐。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其他价值

玉米须

玉米须又称“龙须”,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故有着“一根玉米须,堪称二两金”之说。 玉米须中含有粗纤维、粗蛋白、多糖和粗脂肪。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玉米须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玉米须中总酚和总花青素的含量在其乳熟期时达到最高,抽丝期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高,但是甜玉米和白玉米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都在吐丝时期最高。

研究表明,玉米须的水提物可以减小体内草酸钙结晶的体积;而玉米须中黄酮提取物可明显降低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程度,具有抗痛风作用。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通过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葡萄糖摄入来控制餐后高血糖被认为是治疗T2DM和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富含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玉米须提取物常被报道为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玉米须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够显著降低过氧化氢或甲氧乙二醛诱导的活性氧水平,降低大鼠胰腺β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增殖,改善胰岛素、葡萄糖激酶和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的mRNA表达,增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血糖。

研究表明,玉米须的水提取物不仅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血糖,还可以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玉米须中的总黄酮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玉米皮

玉米皮主要成分中膳食纤维占含量最高。但是,由于玉米皮的口感粗糙、水溶性差,不受大众欢迎,并且膳食纤维成分未被充分利用,导致浪费。玉米膳食纤维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低肠道疾病的可能等作用。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玉米秸秆

秸秆粉碎还田,可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缓慢分解并释放出土壤中的矿物质营养,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物和腐殖质可以为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生物提供原料,从而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肥力。玉米秸秆作为家畜饲料是秸秆中一种最为高效的利用方式,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玉米秸秆加工后作为饲料被利用产生的副产品粪便是很好的农田原料。直接利用秸秆资源制备沼气可有效的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问题。粉碎玉米秸秆后,按一定比例加入磷肥、氨肥、石灰和水,进行发酵。发酵的熟料装袋可用于生产食用菌,如鸡腿菇、蘑菇等,生物转化率可达到70%-100%,废弃物可用作农家肥。玉米秸秆新型饮料,色泽鲜明,有秸秆特殊的香气,酸甜可口的特点,并具有优良口感和均匀的组织状态。

玉米种植的大面积传播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生长迅速,特别高产。玉米本来是美洲墨西哥干旱地区的生长作物,当时的产量大约是一粒种子可收获70-80粒,结果没想到,玉米传入中国后,产量急剧增加,当时有“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的记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因此玉米作为一种生长迅速、产量高的农作物迅速传播开来,推动了当时中国人口的急剧增加。

第二,更适合北方地区种植。中国的北方由于气候偏冷,不仅不适宜南方的农作物生长,而且粮食产量也有限,一直以来都以高粱和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而玉米传入后,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气候转暖,另一方面玉米相比于其他农作物,更加适宜北方地区的气候,所以玉米很快便超过了高粱和粟,成为了第一粮食作物。 种植技术

以夏玉米为例,推行“一增四改”技术:根据品种要求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用耐密型品种进行种植;改用免耕精量直播技术,直播玉米密度适宜、群体整齐度好;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玉米机械化作业。

精选优质良种,一般选用具有高产潜力、耐密紧凑、大穗型的中晚熟品种,保证抗倒性比较强、抗病性能好。抗倒性强的品种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抗病性强的品种高群体下抗叶斑病,如东疏镇种植的郑单958、农大108、登海9号、鲁单981等。选用包衣的良种,种子纯度高于96%,出芽率高于85%,净度高于98%。若实行单粒精播,种子出芽率应在94%以上。

精细播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玉米套种改直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推广玉米机械化播种,保证一播全苗,苗匀苗壮,提高均匀性、整齐度。适宜播种期为6月5-15日,一般播种45.0-52.5kg/hm2,单粒播7.50万-8.25万粒/hm2。采用单粒点播机进行精量直播,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行距65cm,株距18cm,播种深度为5cm,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

选用耐密型品种,在中等肥力地块定苗控制为6万株/hm2,如农大108和登海9号等大穗型品种;在高肥力地块定苗控制为6.75万株/hm2,如郑单958等品种;高产攻关田、示范田还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套种玉米采用直播方式,要缩短玉米与小麦的共生期,尽量避免出现弱小苗。苗期需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另外,根据需要控制浇水,夏玉米生长期降雨与生长需水同步,除田间持水量小于55%外,各生育期一般不用浇水。定苗防止过密,大穗型品种一般不能超过6万株/hm2,中穗型不能超过8.25万株/hm2,高密度容易造成空秆、病害重、倒伏等问题,导致中后期管理困难,影响产量。

玉米在三叶期丛苗疏开,5叶时可按株距定苗,要拔除病苗、弱苗、异株,留健壮苗;若遇缺苗断垄的地方,相邻处要留双株补苗。

土肥水管理

定苗后及时中耕,清垄灭茬,促进根部下扎。其中,防倒的关键性措施是增施钾肥、苗期控水和防止过密。玉米根深才能株壮和抗倒能力强,土壤旋耕2-3年后要深翻1次。深松土壤35cm,分次施氮肥,增施有机肥。

在测土掌握地力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产量9000kg/hm2以上,施肥量为速效氮150kg/hm2以上、速效磷60kg/hm2以上、速效钾75kg/hm2以上,有条件的增施硫酸锌22.5kg/hm2作底肥。

肥料运筹为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苗肥在玉米拔节前沿幼苗一侧开沟,将全部磷、钾、硫、锌肥与氮肥总量的30%左右深施15-20cm,以促根壮苗;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龄指数55%-60%,第11-12片叶展开)重施穗肥,追施控制在总氮量的50%,以促进穗大粒多;在籽粒灌浆期追施花粒肥,控制在总氮量的20%,以增加千粒重、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施肥方式为沟施或穴施,施后埋土浇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分管理上,应均匀灌溉,推荐小畦隔沟交替灌溉的节水技术;全生育期在110d左右,要求玉米播种后苗期、抽雄开花期、灌浆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80%以上,确保光热资源充足。

病虫草害防治

苗期应加强蚜虫的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剂300mL/hm2与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混合兑水450kg/hm2,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可以减少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出现的双斑萤叶甲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对露雄期出现的玉米螟选用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灌心,或辛硫磷颗粒剂22.5-30.0kg/hm2撒入心叶防治。

及时预防玉米粗缩病,选用农大108、浚单20等抗病性强的品种;将玉米播种方式由套种改为直播,避开灰飞虱高发期;在玉米苗期多次喷施扑虱灵或氧化乐果等药剂杀灭灰飞虱,切断粗缩病的传播途径;推迟间、定苗的时间,发现粗缩病株及时拔除。灌浆期要注意防治玉米叶斑病、锈病的危害,及时浇水,保护好叶片。

化学除草可用40%乙莠水2250mL/hm2,兑水450kg/hm2,在早、晚无风时均匀喷洒进行封闭除草。

适时收获

与贮藏夏玉米适宜收获期为9月底至10月初。当苞叶干枯,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且含水量低于32%时,选用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大量实践证明,玉米晚收可增产750-1500kg/hm2,千粒重增加15%以上。当籽粒含水量小于14%时,选择干燥通风的场地贮藏。 民国时期河北《清苑县志料》也记载道:“乡民常食以高粱、小米、玉蜀黍为多,向不食用麦粉,即食之均在旧历年节或麦秋时偶用数日,过此以后仍食杂粮,高年人亦有食麦粉者,半皆小康之家,劳农人家自以粗粮为便也”。

而在河南,民国时期的《洛阳县志略》也这样写道:“贫者多食小米、玉蜀黍、甘薯、豆类等杂粮,而佐以园蔬及野菜之类”。

在晚清民国时期农民普遍贫困化的影响下,于是,玉米的种植继续迎来了高潮,甚至在传统上号为富庶之地的安徽、浙江等省的山地地区也“多种之”,例如在浙江遂安县“玉蜀黍……几为全邑半年之粮”。

也就是在这时期,玉米最终在黄河中下游也广泛种植开来,并突破长城,进入到了长城以北的内蒙和东北地区,于是,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以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番薯和马铃薯等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最终逐渐定型。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再说番薯。番薯又叫甘薯,在万历八年(1580年)传到了中国。据记载,当时在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 Lam.)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

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番薯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

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

番薯传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玉米一样产量高。据《甘薯录》记载,番薯的产量“亩可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此外,它耐旱、耐雨,无论是贫瘠的山地,还是新开垦的农地,番薯都可以稳产,而且虫害少,食用方法又多种多样,“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所以很快在中国大面积传播。

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当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在山东,番薯的种植更加迅速,形成了“红薯半年粮”的局面。在嘉庆五年(1800年)前后,无论东南还是北方,番薯都成了穷人的主食。

除了玉米和番薯外,还有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这些原产自美洲的粮食作物,在十六七世纪传入后,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进入十八世纪后,开始大面积种植,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主要价值

营养

番薯是一种营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磷、钙、钾、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8种氨基酸。据科学家分析,其蛋白质的含量超过大米的7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3.5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糖、钙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每100g鲜薯块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29.5g,脂肪0.2g,磷20mg,钙18mg,铁0.4g。这些物质,对促进人的脑细胞和分泌激素的活性,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延缓智力衰退和机体衰老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卫生部已将其列为食疗的重要食品。

减肥食物:番薯其脂肪含量奇少(0.2%),是其它食物无法比拟的。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十分丰富。将其作为主食,坚持每日食用一餐,其丰富的纤维素,使人有“酒足饭饱”和肠胃宽舒之感。同时,它既能阻止脂肪和胆固醇在肠内的吸取,又能分解体内的胆固醇,促进脂质的新陈代谢,可以有效地预防人体营养过剩,抵制肥胖症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长寿食品:番薯早在明代,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将其列为“长寿食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番薯的“社会地位”亦随之提高,世界不少国家称其为“长寿食品”。其功能在于,能迅速中和米、面、肉、蛋等食品在人体内所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血液弱碱平衡,将镊入人体的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无论是生熟番薯,皆有粘蛋白。而这种粘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的混合物,属胶原和多糖物质。既能有效地防止心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积,维持和增加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减少皮下脂肪的堆积,防止肝和肾中结蒂组织的痿缩,又能防止疲劳,恢复精力,防治便秘,强身益寿。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药用

预防疾病:薯块中含有丰富而特殊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元素。其中维C能明显地增强人体对感冒等多种病毒的抵抗力;维E则能促进人的性欲、延缓衰老。钾元素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压、中风和心血管病的发生。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薯块中含有一种不能从鸡、鸭、鱼肉类获得的胶原粘液蛋白,这种物质能保持人体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有效地防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

治病良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薯块治病的功效早有论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番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金薯传习录》云:“能治痢疾、酒积热泻、湿热、小儿疳积”等多种疾病。生薯块中的乳白色浆液,是通便、活血、抑制肌肉痉挛的良药;对治疗湿疹、蜈蚣咬伤、带状疱疹等疾病有特效。其方法是将生薯块捣烂、挤汁,涂于患处,数次可愈。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番薯食用宜忌

食用凉的番薯易致胃腹不适。番薯在胃中产生酸,所以胃溃疡及胃酸过多的患者不宜食用。

烂番薯(带有黑斑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番薯等根茎类蔬菜含有大量淀粉,可以加工成粉条食用,但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明矾。若过多食用会导致铝在体内蓄积,不利健康。

番薯含有“气化酶”,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而且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咸菜或喝点菜汤即可避免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在明代时期引入中国,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在此前的中国,南方的主要粮食是稻米,而北方主要是麦子和粟。虽然对于人们来说,食用新的粮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原产农作物如稻米、粟及小麦的产量已出现严重的不足,而社会人口又在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切合时宜地传入中国,不仅促使中国人口增长突破瓶颈,而且推动了中国当时的农业开发和人口迁移。

纵观玉米和番薯在中国的传播途径,玉米的传播是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再到北方地区。番薯的传播是从东南地区,到江浙地区,再到华北地区。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番薯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育苗

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

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25厘米,有6-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剪苗栽种大田。

平均气温15℃以上时,可剪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气温较低(4月下旬-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散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667平方米,株距20厘米。

管护

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行,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距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合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方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合肥。

整枝打顶: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剪刀剪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顶可调节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根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 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合第一次中耕每667m2追施稀薄人畜粪750-1000kg或尿素2.5kg。结薯肥在分枝结薯阶段追肥,一般在插后一个月内结合第二次中耕进行,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坼缝肥在茎叶封行以后,块根生长速度较快,地面出现裂缝时追肥。每667m2追尿素1.5kg、过磷酸钙浸出液10kg、硫酸钾3kg兑水150-200kg配成营养液,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顺缝浇灌,要求追肥均匀。

玉米、番薯的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由此改变

贮存

早中熟品种8月底9月初开始收获,迟熟品种10月中旬开始收获。最迟收获期在降霜之前。禁止雨天收获。收获时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防止薯皮和薯块碰伤。贮存要求温度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贮存场所应清洁卫生,做好防鼠、防毒工作。同时要有保温措施,防止冻伤和挤压,并注意通风散热。

由此看来,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的传入和推广,不仅推动了中国16-19世纪四百年的移民潮和农业开发,更决定了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在玉米、番薯等美洲农作物大规模挺进山区的作用下,中国开始了自宋代引入占城稻以后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对此,历史学家葛剑雄评价说:“甘薯、玉米、花生、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种等都曾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使人口有了新的增加”,学者姜涛也指出:“粮食作物品种的不断改良,尤其是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无疑也是中国人口在明清两代得以大增长的重要条件”。而且,玉米、番薯等成为中国人主要粮食作物后,使中国人的饮食乃至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直影响至今。 而历经四百多年传播,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最终也在中国扎根下来,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主粮之一,并助力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而在品味历史的同时,我们作为祖先艰苦谋生的留存后裔,又怎能不感谢玉米的功勋和上天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