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再借五百年表达什么(向天再借五百年什么调)

王羲之说过一句名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体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仿佛已经看淡生死,是一种理想的生命观。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都贪生怕死,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康熙王朝》中,走到人生尽头的康熙也难以"免俗",希望能够向天借命。他当时已经执政一个甲子,成了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为何还要向天"借命"?

康熙王朝:康熙一辈子风光,为何临终前,要向天再借二十年?

康熙是帝王,也有寻常人的一面

人来到世上,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又想得永生,不计代价地研究长生之术,企图为自己延年益寿,这是人性。自古以来,长生不老就是一个产业,无数帝王将相都曾消费过,秦始皇就是其中的代表。位置越高的人,长生之欲越强,从"万年吉地、万岁"等皇帝的专属名词就能看出皇帝有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永生。

撇开皇权,康熙也是肉体凡胎,不可避免地受到生老病死的制约。正因为他是人,他也有求生的需求。在千叟宴上,康熙志得意满,接受大家的顶礼膜拜。这是他一生的巅峰时刻,他感天动地,敬颂苍穹,换做任何人,恐怕也希望时间能够静止,生命能够永续。他说借命二十年,我认为纯属场面话,长生不老才是终极目的。这就如同《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在五丈原明知自己要油尽灯枯了,还要点灯借命。

康熙王朝:康熙一辈子风光,为何临终前,要向天再借二十年?

未竟的事业,生前的遗憾

人在每个阶段,总会有所遗憾。康熙是千古一帝,一辈子确实做过如许多事,比如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但也有许多他没来得及做的事,比方说立储,他就有点不尽人意。当初,平定三藩时,赫舍里生下胤礽却因自己难产而去世。康熙感怀夫妻之情,同时为了稳定人心,立了胤礽为皇太子。

剧中,胤礽不管是坐朝听政,还是父子关系,刚开始还行。但到了后来,他开始有点飘了,先是与大阿哥暗中较劲,接着声色犬马,还与索额图串联谋反,导致与康熙的父子关系破解,最后被关进宗人府。

康熙王朝:康熙一辈子风光,为何临终前,要向天再借二十年?

在古代,储君事关国家根本,太子被废不可避免地影响政局稳定。康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又无可奈何。在胤礽被废后,康熙始终没有明确立谁为太子。直到千叟宴上,康熙让魏东亭的孙子和弘历一起玩耍,才暗示了接班人员。康熙对魏东亭说:

"朕只想跟上苍要一点点光阴,让朕把后事安排妥当。"

这话中透露出,康熙还没有为权力交接做准备,但又希望能够平稳过渡。当父亲的,总希望为子女把路铺好,最好能将所有的事都做了,即使送上马,也要扶一路。看着后继之君坐稳皇位,做个好皇帝,是康熙此刻的心愿。

康熙王朝:康熙一辈子风光,为何临终前,要向天再借二十年?

公开宣布后继之君的前夜,他又对魏东亭说:

"有时候,朕真的想祈祷上苍,再给朕二十年的时间,让朕培养一个后继之君。"

康熙说这话时,其实已经确立了继位人,还将遗诏给魏东亭过目。但自己品味这句话,感觉康熙对胤禛要么不是很满意,要么不是很放心。所以,向天再借二十年,康熙有足够的时间重新选择新君;即使传位胤禛,也有足够的时间锻炼他,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能够挑起大清的千钧重担。

康熙王朝:康熙一辈子风光,为何临终前,要向天再借二十年?

康熙一辈子都为大清的事业而奋斗,不敢有丝毫怠慢,临终前最关注的也是继位人选。一个合适的继位人,能够继往开来,将大清盛世推向高峰;一个昏庸之君,不仅对不起列祖列宗,也会让大清生灵涂炭。因此,对于继位人,康熙慎之又慎,只能反复斟酌,即使确立了,也要观察。

此外,康熙的遗憾,远不止后继之君,仅就电视剧而言,容妃和蓝齐儿也是他的心头肉。也许再活二十年,他能化解与蓝齐儿的误会,能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能刷新吏治,能见到蒸汽机……

康熙王朝:康熙一辈子风光,为何临终前,要向天再借二十年?

秋媚说:康熙向天借命,一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人,有贪生的一面;二是因为他是帝王,要对大清的未来负责,要多次考验后继之君,他才会放心;三是因为他是父亲,要对子孙后代负责,想看着他们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