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在谈到心理效应的时候,有一对效应经常是同时被提起,也会放在一起介绍,这就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于这两个效应在记忆领域的应用一般会同时提到另外两个名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当然这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我们今天就不去研究人脑的工作机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两个效应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生活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我们现在随意翻开我们的手机通讯录,找到一个联系人X,看到这个联系人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找到的X是经常联系的或者是最近刚刚有联系过的熟悉的人,通常被询问的对象第一时间会想到上一次见到X是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等,以及两个人分手的时候的约定;如果我们找到的X是一个被询问者不经常联系的或不熟悉的人,通常被询问对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第一次见到X的情形,以及X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总结起来就是:对于熟悉的人,我们通常会第一时间想到最近一次见到这个人的情况;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第一次见到这个人的情形。这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总结为一句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较为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生活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明白了首因效应日常的作用,就够能对我们日常生活给出指导性的意见。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或,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这个效果对人的交往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在日常中会见到那些商务人员会聘请专业的形象设计人员给自己设计商务形象,以提高商务谈判过程的成功率;那些谈婚论嫁的年轻人会在第一见对方家长的时候非常重视穿着和表现;那些准备面试找工作的人,通常会身着正装去见自己的老板;等等,这些都是在利用了日常交往中的首因效应。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可以说首因效应的合理利用能够让我们在与人初次交往的时候迅速打开局面,赢得对方的好感,为后续的继续交往打下基础。

生活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也是非常常见的,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例如两个人本来相处得很好,A对B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让B失望了,就被B疏远了,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这个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

生活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尤其对组织管理者来说,评价一个人不能仅仅通过一两次的简单了解,更不要仅凭着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当我们了解"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就要更加科学的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全面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以便让我们的决定更准确、更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