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代表作 (刘绍棠代表作品)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最活跃的时代,也是最好的黄金时代。其时正值改革开放初创期,各种思想束缚被打开,人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且没有受到后来的市场经济的影响,算是保持了文学最后的独立性。您也可能觉得90年代才是当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强势崛起,但在我看来,九十年代却是当代文学的挽歌。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文学被商业冲击的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

整个80年代,国内文坛上林林总总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新历史文学、新写实文学、先锋文学、现代派文学、女性文学等各种流派,再加上一直有着优良传承的现实主义文学,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集中了世界文学上百年的各种实验和技巧,也几乎挖尽了形式语言上和思想内容上的双重可能性,达到了当时的文学可能达到的极致。

近段时间我断断续续看了不少80年代的小说——随着期刊杂志的兴起,这段时期的经典作品大多是中短篇小说——在这里粗略谈下感受,以书会友。

上一期聊了伤痕、反思、知青文学。今天聊聊改革与寻根文学。

改革文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改革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其实,到现在也一直有这种作品,只不过80年代更加集中和瞩目一些。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个中较早一篇短篇小说。随后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的“陈奂生”系列。张洁《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奖)、路遥《人生》(有同名改编电影)也可以算作此列。其他重要作家也曾涉足于此,如贾平凹、张炜。

此类作品我看的不多,不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两个短篇还是写的很好。一个以小见大,一个鲜活生动。颇值得一看。路遥的中篇《人生》也是当代名篇,主人公高加林面对的生活选择,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的,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很多人诟病路遥的文笔,然而时至40年后的今日,读者仍然津津乐道于路遥的小说,已经说明了一切。——能够存活40年的文学作品,本就寥寥无几,更不要说40年后还能活的很好的了。

贾平凹、张炜两位重要作家,我想专门学习一下,所以现在还没有读到。

另一部是大作家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洁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位两获茅奖(第二届、第六届)的作家,还囊括了国家级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项大奖。但这部《沉重的翅膀》我愣是读不下去……以后有机会再试试。个人以为张洁的以女性为视角的作品更值得一看。

民族文化与寻根文学。

这两类可以合并,如果说改革文学史面向未来,面向改变,那么这三类大致是面向过去,面向传承。可谓名家璀璨,名篇迭出。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是汪曾祺是其中的翘楚。汪老的小说只有短篇,但每篇都苦心经营:结构精巧,语言隽永,情节有趣,人物有情。强烈推荐。——不是推荐《受戒》《大淖记事》,而是推荐每一篇。另一位老作家陆文夫的中篇《美食家》很有意思,从吃的角度去反映时代变迁,尤其是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带来的人物命运的变化,颇有些哲理意味。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无缘拜读,不论。

中生代作家中,首屈一指的是冯骥才。他的“津味小说”也是别具一格,把天津的地域特色与天津人的性格特点很好地融合起来,而且,每部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天津人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能做到刻画人物同中有异,这一点真是太厉害了。更厉害的,是冯老先生的故事很有传奇性,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让人不忍释卷,加之津味语言又平添几分亮色,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3部),强烈推荐。

扎根北京文化的是刘心武。他的《钟鼓楼》(获第二届茅奖)描绘北京城普通老百姓的众生相,让人印象深刻,且结构新颖,值得一读。若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他另一部京味小说《四牌楼》。

邓友梅也写京味,《烟壶》《那五》是其代表作,对老北京文化感兴趣的可以一看。刘绍棠被称为“大运河之子”,专门写大运河边的乡村人家,是乡土文学的代表,可以不看。

寻根一派,张承志走火入魔,不论。其他我只读了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惊为天人。阿城语言极好,哪怕三言两语勾勒景色,也能传递出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就我个人的阅读生涯而言,单论景色描写就能令我折服的,阿城是唯一一位。强烈推荐。《棋王》《孩子王》还有同名改编电影,《棋王》推荐梁家辉版,跳着看一下相关情节,欣赏一下梁家辉的演技就好;《孩子王》是陈凯歌导演谢园主演,虽有些沉闷,仍不失一部好电影。

更多内容,请关注无翼鸟学习社

jialouluodushu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