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不疑和霍氏有什么关系 (霍不疑和凌不疑)

新婚前夜,凌不疑杀了凌益,报了家仇。

这件轰动都城的事,直接导致了三个后果:皇后和太子退位、三皇子和凌不疑的关系暴露、程少商退婚。

凌不疑也从此变成了霍不疑。

原来,他根本就不是凌益的儿子,是霍君华为了保住霍氏唯一的血脉,利用了他和自己儿子长得有几分相像,在混乱的孤城保住了他的命。

凌不疑预见了这些后果,或者说他明知道复仇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局面,却依然坚持亲手杀了凌益,而不是把他的罪行告诉皇帝,让养父替自己做主。

凌不疑之所以孤注一掷,是因为小越侯。

曲泠君案结束后,越妃诈除了小越侯迟援孤城的真相。

原来。当年传令官韩武找到小越侯的时候,他是打算去救援的,可是当得知乾安王也在赶来的路上时,他放弃了救援,告诉韩武前面有瘴气,人根本就过不去。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害死和越氏不对付的乾安王,让宣氏难受。

乾安王死在了孤城之战,只是小越侯怎么也没有想到,霍氏一族竟然也全都死在了孤城里。

这和凌不疑的猜测一模一样。

自从韩武说了他对小越侯的怀疑,凌不疑就猜出了当年发生的事。

不过,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只能悄悄调查小越侯,并顺便给他制造一点小麻烦。

凌不疑先是利用三公主封地的伪币试探了皇帝的态度,皇帝罚了三公主,却放过了幕后主使小越侯。

紧接着,他利用五公主养幕僚的事狠狠地羞辱了小越侯。

可,小越侯的地位却始终没有人能动摇。

凌不疑明白爱屋及乌的道理,清楚只要有越妃在,文帝就不会对萧越侯太苛刻。

他想知道文帝的底线在哪里,就只能另想他法——小越侯不主动犯错,就逼他犯错。

很快,小越侯就犯了一个大错,他挑唆梁遐促成了太子和青梅竹马却已为人妻的曲泠君私会,到时候好给太子按上一个私会臣妻的罪名。

小越侯的意思是先让太子名誉扫地再说!

没想到,梁遐趁机杀了曲泠君的丈夫梁尚。

事情闹得比想象中的大多了。

“曲泠君杀夫”一事牵涉到了太子,凌不疑觉得时机到了,一边是亲儿子,一边是心爱之人的哥哥,文帝会选择站在哪一边?

凌不疑真的猜不到。

如果,是小越侯和他的义兄霍翀呢?

凌不疑不敢赌,只能稳妥行事。

曲泠君家的事,正好可以拿来试一试文帝的态度,毕竟,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太子就有可能被拉下马,朝堂也肯定会面临一段时间的不稳定。

虽然梁无忌射杀了真正的梁遐,但皇帝和凌不疑都心知肚明这件事是究竟是谁教唆的。

越妃在试探小越侯的时候,他亲口说出了当年迟援孤城的真相,文帝很气愤,罚小越侯去守皇陵。

凌不疑猜到了这个结果,却还是有说不出的失望。

而这件事,更是直接给他以后孤注一掷的复仇埋下了伏笔。

他真的不敢放心地把仇家交给文帝,怕他再一次和稀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那时候,凌不疑再杀仇人就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在决定复仇那一刻,他就不顾了自己的生死、不顾和程少商马上就要成亲,一意孤行地杀了凌侯全家。

满心仇恨的凌不疑是冲动的,但,顺带着把太子拉下马这件事,又不得不让我们起疑:关于复仇、关于兄弟情、关于和程少商的婚约、甚至关于他一时痛快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凌不疑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要不然他怎么会用东宫的印信私调兵马呢?

真阳做给太子带来的后果可不是和稀泥就能蒙混过去的。

皇后从来都是聪明的,当她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得知凌不疑私调兵马之后,瞬间就明白,她的大儿子大势已去;

看到三皇子不顾一起的为凌不疑奔波,皇后明白了另外一件事,别看凌不疑平日里和三皇子不对付,那都是装出来的;

皇后更明白另外一件事,在凌不疑触怒龙颜、所有人都不敢和这件事沾上边之时,是三皇子不顾前程,站出来给凌不疑打抱不平,尽心尽力的搜集凌益投敌的证据,进最大可能的减轻凌不疑将要承受的惩罚。

这样的态度,无疑给那些大臣们吃了一剂定心丸,试想,谁不愿意跟随相信臣子,可以为臣子不顾一切而不是和稀泥的君主呢?

于是,皇后主动让出了皇后的位置,不久之后,太子也成了淮安王。

而失去了心爱女孩的凌不疑,整整五年,每天都在后悔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