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是什么10字)

写在前面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诗作。这首诗作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怀和感受呢?诗歌里哪些字词能体现出来呢?要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小锅以为还是要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才比较好理解。失去具体的历史语境,只读诗歌,虽然也能有所收获,但总觉得不够确切。

李白为何到宣城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城北十里多的地方。李白当时为什么会来到宣城,来到敬亭山独坐呢?这得从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的秋天说起。这一年秋天,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反心已决,于是四处招揽名士。他派幕府判官何昌浩来邀请李白入幕,李白假装答应了。为什么说李白是假装答应呢?李白在《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写到:“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他不是真的去给安禄山当走狗,而是要“探虎穴”,探查安禄山谋反的真凭实据,然后上报朝廷。

暮秋时分,李白在开封渡河北上,第二年(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的十月到达幽州。经过探查,获知安禄山谋反的真相后,李白逃出幽州,旋即进入长安(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准备向朝廷陈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有所建树。然而长安城内一片天平盛世景象,无人听李白之言,不得面见皇帝。李白预感祸乱将起,就离开了长安,来到了宣城,此时他已53岁。

这种境遇下的李白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自然会明白。自己冒险进虎穴,探知重要情报,想进献朝廷,有所作为,结果却无人理会,心中岂能不怨愤郁结?为了散心,他在宣城四处交游,多次登上敬亭山。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写于这一时期。李白虽然散心,但终究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要读《独坐敬亭山》,先读《君平既弃世》

《君平既弃世(古风其十三)》与《独坐敬亭山》写于同一年,同写于宣城。两首诗参照起来读,更能理解当时李白的心境。

古风其十三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君平,即严君平,在成都算卦,是个神仙一样的人物。《博物志》卷三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神奇故事。相传有人住在海边,每年八月都会见到一条木筏往来,时间从来不差。于是这人就坐上这条木筏,经过十个多月航行,来到了一座城市。远远望去,城里边有很多织布的妇女,还见到一个男子牵了牛在河里喝水。这人就问他这是什么地方,那男子就说:“您回去到蜀郡拜访严君平就知道了!”后来这人去拜访严君平,严君平就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那个时间,正是这人到那里的时候。这就是有名的“八月浮槎”。

这首诗开头写“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实际上是借君平之名,说自己境况:自己被世所弃,现在只能弃世而居。这里有种被迫的味道:李白本不愿弃世,无奈朝廷无人听其忠言,只能弃世自隐。所以后来安禄山反,李白报国无门就在庐山隐居了。

这首诗里的严君平跟李白非常相似。李白才华横溢,严君平也是“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李白名气冲天,严君平也是“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但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在只能做一些“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的事情。“寂寞”二字正好点明了李白当时的心境。“海客去已久”,再也无人来询问天机了,这是无敌的寂寞啊!

但李白岂是个肯安静隐居的人?“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这两句泄露了他心中的秘密。驺虞是义兽,君有德才会出现。鸑鷟(yuè zhuó)即凤凰,其鸣岐山,也是在周有贤王之时。这两句是说圣贤之人绝不虚出,是应时而生。潜台词就是:我李白弃世自隐是以待贤王,贤王出世,必当相帮。所以后来永王李璘来请时,李白马上就下了庐山。

“尽”“只”当中是无尽的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怀和感受?小锅以为是“尽”和“只”两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两句可用一个“尽”字来概括:鸟儿全飞地没了踪影,仅剩那么一朵云也悠然飘走!此时的世界里空空荡荡的,孤独寂寞在一个“尽”字之后全部冒了出来!云的“孤独”就是作者的孤独,云的“寂寞”就是作者的寂寞,这是诗人情感在外物之上的投射,但云的“闲”却不见得是作者的“闲”,小锅以为这“闲”更多的是故作姿态!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两句可用一个“只”字来概括:只有敬亭山一座,也只有李白一人!这两句之所以读来给人一种暖意,觉得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得到了某种慰藉,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李白在看山,同时觉得山也在看自己。这是表面的功夫,真正的心境藏在那“只”字后面。诗人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但这山却不能真的理解他的孤独寂寞。“只有敬亭山”,一则显出诗人弃世自隐、归于自然的想法,二则更显出他无人倾诉、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来:面对敬亭山,他只能看,却不能言!

结束语

虽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样的解诗方法可能显得呆板些,但小锅以为这更能准确理解诗歌愿意,更能准确体会诗人情怀与感受!小锅阅世尚浅,人生的丰富程度更不能与太白同日而语,凭自己的浅薄无知去推知太白当日心境,难矣!在此抛砖引玉,盼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