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内容(马关条约何时签订的)

1895年二月,随着日本联合舰队驶入威海卫,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国全面落败而收尾。

在这场中日海战中,大清水师投入的战斗力远多于日本,仅从兵员上来看就有日军的数倍之多。然而,人数并未转化成优势,日军依旧猖獗地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接连陷落的军队,让清廷不得不放下高高在上的“天国之威”,派使者与日本人谈判讲和。

在谈判期间,清廷最早派出的代表是一名英国人,也就是备受慈禧信任、被授予了头品顶戴的崔德林。不过,日本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崔德林刚刚来到日本,日本人便命其“限期离境”。清廷无奈之下,只能派两名中国使者前往。

被赶鸭子上架的便是户部尚书张荫怀和兵部右侍郎邵友濂到达日本。这两名大臣来到日本后,猖狂的日本人再次让中方代表吃了闭门羹。日本当局称两人不具有“全权资格”,又将他们赶回了中国。谈和连连受挫,清廷不得不派出一位重量级人物前往日本。

于是,因甲午战败而被革职的李鸿章临危受命,成为主持和谈事宜的“全权大臣”。为了在接下来的和谈中避免国家受到更大的损失,李鸿章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他决定不用日本人的任何东西,所以在出发之前他命令手下准备了充足的粮米蔬菜,连烹饪所用的厨具和座椅家具都准备齐了。

同年三月十四日,李鸿章一行浩浩荡荡地从天津出发,航向日本马关。

此次谈判中方派出了颇具分量的大臣李鸿章,此举也引起了日本人足够的重视。当局将谈判地点定为春帆楼。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此次谈判所拟定的和约被称作《马关条约》,不过,在日本方面该条约被称作《春帆楼条约》。

作为战胜的一方,日本人的态度相当强硬,日方提出的停战条件是这样的:

此次战争中日本所占领的山海关、天津、大沽口等地的铁路均归日本管理。此外,在停战期间日本驻军的所有军费都要由中方来承担。日方代表飞扬跋扈地表示,倘若清廷不肯同意这些条件,那么战争就会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并且,日本的攻势将会进一步扩大,不但要攻陷天津和直隶,还要打下中国的首都北京。

李鸿章虽然是个颇具分量的政治人物,但此时他的手中没有半点与日本周旋的筹码。面对日本人的无理要求,李鸿章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没想到,不久后的一起刺杀事件,竟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李鸿章赴日期间,遭到日本刺客的袭击,被子弹击中。当时,李鸿章的轿子停在日本的街道上,四面八方都是围观“中国大臣”的日本群众。这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名刺客,一只手抓住轿杆,另一只手则拿出手枪冲着轿厢射击。一声枪响过后,凶手逃离现场,李鸿章则倒在了血泊之中。

日本当局获悉此事后,立即派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重量级人物探访李鸿章,天皇还派去了皇家御用的医生,皇后更是派来两位女看护。李鸿章所受的枪伤在左眼下一寸,因为子弹的口径不大所以弹头卡在骨头缝里。正因如此,李鸿章才保住了一条性命。不过,也因为中弹的部位比较特殊,所以医生没有办法为李鸿章做手术取弹头。

中国使者在日本遭遇刺杀,该情况让本来处在优势中的日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处境。日本当局有这样的忧虑:倘若李鸿章以身受重伤作为理由返回清国,并对日本刺客的行为加以非难,或许会引发其它欧洲强国的干涉。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日本就不得不在条约内容上做出让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日本当局要求警方尽一切努力抓捕刺客。

在日本全面缉凶后没多久,刺客便被抓住了。日本对刺客的审讯过程也非常草率,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是个年仅二十一岁的极端爱国分子。在经过一番审讯过后,日本司法机构判处其杀人未遂的罪行,以无期徒刑论处。随后,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停战”,以这种方式宣示在刺杀事件中的清白。日本人尽一切努力留住了李鸿章,随后提出一份和约草稿。

草稿的内容是:

大清国向日本赔偿两亿两白银,并割让辽东、台湾、澎湖三地。

当条约以电报的形式传回中国后,清廷内部关于是否答应条约内容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在此期间,所有发给李鸿章的电报都冗长而啰嗦,并没有给李鸿章任何指示和建议,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著李鸿章酌量办理”。面对朝廷的电报,李鸿章哭笑不得。

实际上,这样的处境李鸿章经历了不止一次。此时,他已成为清廷的替罪羊,不论此事的结果如何,他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李鸿章倘若采取强硬的立场,坚持维护中国方面的利益,那么,这场谈判势必会以日本人继续开战而告终。

以当时清朝的军事实力来看,倘若中日无限期开战,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倘若李鸿章同意日本当局给出的条件,那么,后果将是清廷沦丧主权,同样要蒙受巨大的损失。本着“两害之中取其轻”的原则,李鸿章最终选择了后者。

四月十日,李鸿章带伤参加谈判。

然而,当李鸿章坐上谈判桌后,伊藤博文便以强硬的口吻对其说道:“李中堂只能回答同意或不同意。”

李鸿章问道:“难道连分辨的余地都没有?”

伊藤博文答道:“现我国在广岛驻扎军舰六十艘,且粮草充裕,只要停战期一过,中国仍无法给出答复,那么,日本军舰将立即开赴战场,届时北京的情况可想而知。”

对此,李鸿章表示中国断然不可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伊藤博文听罢,说道:“那么,日本不日便要出征台湾。”

见割地方面无法做出妥协,李鸿章只能在赔偿款方面下功夫。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道:“赔款方面应再减少两千万。”

伊藤博文继续强硬道:“一两银子都不能少。”

李鸿章继续问道:“可否仅割让一半台湾?”伊藤博文摇了摇头。

李鸿章说到:“赔款与割地并行,此双管齐下之举口紧手辣,吾牢牢记下了。”

伊藤博文说道:“倘若无法在停战期间拟定协议,将来日本提出的索赔将会更多,这是日本举国上下的意思。”

李鸿章无奈之下,只能在交割时间上入手,想要为国家换取喘息之机:“交割台湾涉及到的头绪甚多,所以交割时间上能否宽限?既然台湾已是日本囊中之物,就不必那么着急了罢!”

伊藤博文答道:“食物还没有咽下去,根本无法充饥。”

李鸿章怒道:“难不成那么多白银也无法填饱肚子吗?”

显然,日本人已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所以处于这种境地的李鸿章根本没有谈条件的余地。史料记载:“鸿章辩久,伊藤愈坚,且限四日复。鸿章电奏,得旨允可,乃互签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果,在大清国内部引发轩然大波,“举国哗然”。且不说将中国人的土地割让给外国人是一件何其屈辱的事,单就“两万万两”白银的荒唐账就已经让中国人觉得憋屈无比了。

当时清廷一年的财税收入是多少呢?

8890两白银。

而《马关条约》中的赔款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之多。

而且《马关条约》中日本当局还明确规定,要让中国在三年之内将所有欠款全部还清。这也就意味着,大清国三年的财政收入将无条件赔偿给日本。正因如此,包括康有为在内的一众爱国志士才会发出这样的呼吁:“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民众,而可有此约哉!”

《马关条约》带给大清国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被割让出去的台湾地区。当时台湾群众听说国土已被割让后,“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日本人来到台湾岛打算接收此地时,经历了极其顽强的抵抗。

当时的台湾民众明知日本侵占台湾已是大势所趋不可抵抗,但仍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愿以血肉之躯对抗敌国,拒不做顺民。而当时台湾志士所张贴出来的布告,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此非台民无理倔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变。台民欲尽弃田里,则内渡后无家可归;欲隐忍偷生,实无颜以对天下。因此椎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

然而,对于大清国来说,《马关条约》只是个开始罢了。

在日本人尝到甜头之后,其余列强纷纷效仿此举,开始分割大清这块蛋糕。所以,《马关条约》过后,满清“国乃不国”了。

参考资料: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